Ekeda 遠紅外線能否幫舒緩濕疹?
圖片來源: Haendels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浸淫瘡,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佈、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不同部位的濕疹有比較形象的闡述(如對耳部的濕疹稱為旋耳瘡;陰囊濕疹稱為繡球風;手部濕疹稱為鵝掌風)。內濕與飲食相關內濕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過食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蘊;外濕系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皮膚所致而發為急性濕疹。或素體虛弱,脾胃濕困,肌膚失養,或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化燥生風,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而遷延不愈,成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近年來,濕疹的發病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在生活中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均有關係。備註: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位於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與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致。膈面與膈肌和左肋膈竇相鄰,前方有胃,後方與左腎、左腎上腺毗鄰,下端與結腸脾溝相鄰,地柔軟的網狀內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大致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將其“懸掛”在上腹部。脾臟有濾血的功能。邊緣區和脾索是濾血的主要場所。脾內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比如紅細胞)、 抗原和異物。此外,侵入人體血內的抗原,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此外,脾還能夠儲藏血液。人脾可以 儲存約40毫升的血液。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leen 遠紅外線與外濕: 遠紅外線的深層溫熱效應,可以用來降低神經細胞的敏感度,幫助患者降低敏感度,如止癢功效;同時,低能量遠紅外線療法,「非熱效應」是最大的特色,人體吸收低密度能量,以共振的形式傳遞至皮下及人體深層組織。遠紅外的熱作用通過神經體液的回答反應,消除了炎症的病理過程,使原來遭到破壞的生理平衡狀態加速恢復正常,啟動免疫細胞功能,加強了白細胞和網狀皮細胞的吞噬功能,達到消炎抑菌的目的,消除淺層皮膚部位的濕氣(如水皰或滲出液)。我們可以嘗試用遠紅外線的不同使用方式,如足底溫熱效果刺激臟器反射區及促進全身血液迴圈的作用,以及以溫熱貼附方式(大約38~42度)或高溫非貼附照護方式,來照護脾腎部位。從改善“內濕”(活化脾臟)與“外濕”(患部消炎去濕,用有強力且獨特消炎作用的德國消癢止痛膏塗抹患部)的組合方式,辯證施治(是脾失健運,亦或是肝腎陰虛?)與標本兼治,嘗試改善這一困擾很多人一生的頑疾。Ekeda 遠紅外線應用:1,足底溫熱(足底穴位活化刺激)用遠紅外理療盤,或遠紅外汗蒸桶;2,患部溫熱消炎症--用理療盤(貼附患部),或照護板(照護患部)3,脾臟溫熱--用照護板(照護前腹部及後背)4, [...]